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你真的需要VC吗?

Public 当家的 写于 2009-09-03

    《创业邦》杂志     前几天跟两个创业者聊天,他们让我帮助介绍VC。其中一个创业者做的手机端应用的产品尚未完成,但资金快撑不住了,他从网上搜索了满满一页的VC名单,让我帮他挑挑哪些合适。我告诉他找VC基本没戏,找朋友筹钱吧,但还是应他的要求,硬着头皮给他挑出了三、五家VC。另外一个创业者开了一家精品服装店,1年销售额40万元左右,利润率50%,问我什么时候能去找VC。我说等他开了20~30家店、收入做到千万级别、管理模式成形之后,VC才会感兴趣。他回了句:“那我还要他的钱干什么?”     我想这应该不是少见的现象,很多创业者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我现在适合找VC吗?”     你能给VC想要的回报吗?     很多人喜欢把企业向VC融资比作求婚,VC投资了,就是双方结婚了,一起过日子。但VC与被投资企业“结婚”的目的不是白头偕老,而是想着尽快离婚、分家产——退出。一般情况下,VC的退出期限通常是3~5年,...

阅读更多...

类别:互联网 | 标签: 互联网  web2.0  职业与管理   | 评论: 4

在广州当策划总监的日子-转帖

Public 当家的 写于 2009-08-05

营销分享广告达人网站推广一群疯子心情日记       我曾经在广州这个广告人最密集的地方,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广告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的广告,以下将本人从业的一些经验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为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我的目的只是希望给予当年曾经象我一样为了广告献出了青春的热血青年,提供一些个人的经验,让各位能为中国的广告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如果有人能从我的一些言论中受到一点启发,鼓起勇气走入广告行业,又或是坚定从事广告事业的决心,我就感到非常的欣慰。   1.本人一些基本情况   我在广州一家小有名气的广告公司先后担任过策划总监、媒介总监,同时还担任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呵呵,我的老板不知道这件事,否则肯定会炒我的鱿鱼,这是广州人所说的炒更。在广州,同时给1-2家公司做事,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因为小公司经常需要一些大公司的人来帮助他们提高卖稿力,或者说装门面。   因为本人辛勤努力,月收入基本上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年底一般是双薪,炒更的收入是按项目提成,谈成一个项目可以收10%-...

阅读更多...

类别:互联网 | 标签: 互联网  职业与管理  见闻   | 评论: 3

淘米网面临挑战:家长分不清儿童社区与成人网游

Public 当家的 写于 2009-06-28

            尽管在北美地区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儿童网络虚拟社区在中国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到很多孩子沉溺在充满暴力的网络游戏中,家长们完全有理由限制孩子上网。           成立仅1年的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淘米”)试图挑战这一传统观念,昨天该公司拿到了来自启明创投的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甘剑平表示,低龄网民很可能是互联网下一个金矿所在。根据CNNIC最新公布的数字,中国19岁以下人群的网络渗透率达到了35%,中国低龄网民的增长不容忽视。           淘米首席执行官汪海兵承认,大多数家长可能分不清“儿童网络社区”和“成人网游”的区别,而且很多家长认为上网浪费时间,宁可让孩子上补习班,也不会让孩子上网。这将使淘米的商业模式面临重大挑战:即不靠广告,单凭每月...

阅读更多...

类别:互联网 | 标签: 职业与管理  互联网  web2.0   | 评论: 3

杰出企业家的20个好习惯

Public 当家的 写于 2009-04-28

    最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能尽全部的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懂得做人、善于决策……    在研究大量成功企业领导者的案例后,我们发现,这些最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能尽全部的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懂得做人、善于决策、充满热忱、持续创新、架构关系、激励团队以及赢得拥戴……最成功的企业家所共同具有的良好习惯和素质,使得这些企业领导人能够脱颖而出。   第一个习惯:懂得做人。会做人,别人喜欢你,愿意和你合作,才容易成事。怎么让别人喜欢自己呢?好的企业领导者都习惯于能真诚地欣赏他人的优点,对人诚实、正直、公正、和善和宽容,对其他人的生活、工作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兴趣。   台湾著名企业家张忠谋在黑金横行的社会大环境下依然从来不走后门、不走政商关系,更拒绝钻法律漏洞,赢得企业界和民众的极大尊重,官员也因此从来不敢故意刁难他的企业。   第二个习惯:善于决策。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经营方案总是不止一个,决策就是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然后选择...

阅读更多...

类别:互联网 | 标签: web2.0  互联网  职业与管理   | 评论: 2

做人做事三十六字决

Public 当家的 写于 2009-04-01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    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从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比如说你当一名教师,你的主观愿望是当好教师,但事实上却不受学生欢迎;你去做生意,你的主观愿望是赚大钱,可偏偏就赔了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去发掘问题的症结,你就会发现做人做事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   可以这么说,做人做事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要掌握这门学问,抓住其本质,就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人们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迷然无绪。 ...

阅读更多...

类别:互联网 | 标签: 职业与管理   | 评论: 1

看一看,你是不是一名好员工

Public 当家的 写于 2009-04-01

这一段时间,朋友在管理中遇到一些令人想不通的问题——个别员工从原先公司过来时,非常优秀,整体表现是“识大体顾大局”;但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他们就开始和公司斤斤计较,连蝇头小利都不放过。 朋友自己作员工时,有时长达半年都发不下工资,那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单位能够按月发放工资;当自己无奈下海创办公司后,因为深有体会,所以从不拖欠员工一分钱的工资,并且以自己做员工时的心态管理公司,最大限度地为员工考虑。 朋友说,他的公司发展可谓是蒸蒸日上,销售额几乎每年都要翻一番。为了让员工有归属感,他出台了一些很有人情味的制度,如内勤人员和销售额挂钩的激励制度、内部制订的培训师制度、假期储备制度、无风险投资制度、发展优秀员工成为股东、成立工会、按事业单位进行福利发放、办理统筹保险等,每年还拿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同时,他基本也能按照马斯洛“五大需求”尽力满足员工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求。 朋友又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现员工开始出现变化,有的员工是不是被“宠坏了”?虽然拿...

阅读更多...

类别:互联网 | 标签: 职业与管理   | 评论: 5

小团队管理中的9个细节和五项原则

Public 当家的 写于 2009-03-10

这两天我的两个员工离职了,因为我们管理上的原因,尽管我很努力的试图去解决问题,但是仍然于事无补。从这件事中我觉得有些事情是管理者应当注意或者必须做到的。 1、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管理者有高人一等的感觉,那他就一定会表现出来,而且也一定会被别人感受到,势必引起反感。 2、身先士卒仍然是必要的。有些时候人的视野是有限的,项目的远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清楚,但是管理者的一言一行肯定被团队每一个成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些言行将直接关系到士气。 3、分配的任务一定得是团队成员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如果要求太高,任务太重,只能造成员工的怨气和降低自己的威信。 4、多一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尤其不要妄加评论。否则只会让团队成员感觉无所适从。 5、永远不要试图告诉团队成员“工作高于一切”。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才是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6、忘记过去的成绩。也许过去确实做出过很了不起的成绩,但那是现在的团队成员所没有看到的。如果想让现在的团队成员信服,只要做出来给他们看。...

阅读更多...

类别:互联网 | 标签: 互联网  web2.0  职业与管理   | 评论: 6

自言自语 自得其乐

Public 当家的 写于 2008-03-28

    当相邻的隔间传来说话声时,有一个问题可能比“你在跟我说话吗”更合适,那就是“你在跟自己说话吗?”。     商业技术顾问苏珊•夏皮罗(Susan Shapiro)经常以能让人听见的音量自言自语,谈论待办的事和具体实施步骤。有时她管自己叫“白痴”,有时又说自己“太英明了”,偶尔也会大声说一些话,诸如:“真难以置信我竟然自言自语地出了声”。有一次,她发现一位同事在她身后转来转去,等着她跟同一隔间里的那位同事结束谈话。她说:“其实我们没有交谈,我们俩都在自言自语。”     研究人员说,自言自语从人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最初是好玩的牙牙学语,而后又成了蹒跚学步时口中重复的“操作要领”。到了晚年,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在冰箱里找眼镜呢?”结果发现──天哪,你正是把眼镜放那儿了。     研究人员说,在幼年和老年中间的那大...

阅读更多...

类别:见闻 | 标签: 职业与管理   | 评论: 2